三代人的神话-国营黄花农场
追寻黄花滩的历史,这里曾经是汪泽大国,汉代称其为“冥泽”,唐代称“大泽”,清代称“布鲁湖”。据《肃川志》载,布鲁湖在“玉门镇西北,宽百余里,长数百里……各泉泉水流入,散漫渗漏,湖北出泉数道,流经盐池,入于花海”。《山海经》中那位逐日的英雄夸父,饮于河渭,河渭不足,北饮大泽,中道而死。喜爱在边塞之上行吟的唐人也曾留下诗句:“白草城中春不入,黄花戍上雁长飞。”清代康熙北定天山,在此设下布隆吉营。雍正五年,工部侍郎马尔泰西巡留下《布鲁湖》七律一首:“……浩渺波光通弱水,高低山势接昆仑。蒹葭芦荻秋风里,月映明沙见野鸳。”
这个清代中叶还是一片汪洋的大泽,为何转眼间滴水不剩呢?有学者认为,布鲁湖水源来自疏勒河,疏勒河绕道而去,布鲁湖渐渐干涸。大约在120年前,湖水完全干涸,风吹沙盖,土地荒芜,白花花的盐渍泛上地面。清廷的营房坍塌了,几个年老多病体弱的戍卒也渐渐流落为庄户人家。布鲁湖的神话传说连同湖水一起渗入地下。
“屯垦戍边”,“移民实边”。这片嘉峪雄关之外的神奇土地,曾是历代王朝巩固国防,屯兵养民的宝地。汉武帝时,戍边士卒曾在这片土地上屯田积粮。明王朝也选中了高台以西的广袤沃野,做为戍边屯区。清代中晚期,清廷忙于东顾,无暇西界,垦区缩小,留下了大片荒地。民国期间,曾在河西设立屯田验实区,安置抗战时期的退伍军人和黄泛区的灾民。这些被当地人称为“垦民”的移民军卒,到建国前夕所剩无几。黄花滩除了白花花的盐碱,只剩下执著的“胖姑娘”那永远灿烂的黄花。
第一代黄花人:戈壁惊开新天地
1956年12月,沉寂的黄花滩,又冒起了人间烟火:省公安厅劳改管理局在此建立了劳改农场。
1959年9月30日,省公安厅和农林厅决定将安西县十工农场与黄花的劳改农场对调,黄花滩上第一次挂上了“国营黄花农场”的牌子。同年,一队身着褪色军装的解放军转业官兵来到这里,红旗插在了不知是哪朝哪代旧营房残存的废墟上。官兵们支起窝棚,挖开地窝子,和着芨芨草,燃起炊烟,支起锅灶。劳动的号子划破长空,惊飞沙鸥。
1963年11月,寒风刺骨。黄花农场的牌子被换了下来,“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第一团”的牌子高高挂起。黄花滩开始了新的纪元。
这个农建十一师,沿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个师,甘肃农建兵团编为十一师,陕西农建兵团编为十二师,宁夏农建兵团编为十三师……当时,甘肃的农建十一师收编了河西地区的24个国营农场。敦煌、小宛、饮马、八一、下河清、黄羊河、条山都在收编之列。农建师的确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,除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之外,它的成员既有复转退伍军人,又有大批知识青年,还有大中专毕业生。
1964年春天,兰州、西安、天津、北京、济南、青岛的近2万名支边青年和复转军人,身披大红花,在震天的锣鼓声中,踏上了向西进的列车。黄花滩的土地开始沸腾,红旗迎风而展,号子此起彼伏,高音喇叭播放着激越的进行曲。谈起那个年代,当年的老知青眼中放出光芒,身板突然挺直,那种豪迈的激情在时隔40年后,依然激动人心。
短短的两年建设,昔日白花花的黄花滩上,垦出了6.1万亩平展展的土地,而且长出了激动人心的庄稼,多情的黄花被一望无际的绿色所代替。成行成排的白杨树苗,列成阵式,守卫着片片农田。然而,幼稚的白杨树守不住历史的风云。1966年,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,被另一种激情所取代。黄花滩的热情也被迅速转移,新垦的6万亩良田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,而她年轻的父母却无暇顾及。黄花滩断奶了!
1969年1月2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,农建十一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。黄花农场被编为第一师第五团。1971年8月,兰州军区实行军队编号,黄花农场定编为915部队。
岁月如梭,一个个牌子,一批批的人们,在黄花滩来了去,去了来。
第二代黄花人:创伤与重生同在
1979年,省上成立了农垦局,各地区成立了农垦分局。酒泉农垦分局将黄花农场交于省农垦总局管理,改名为甘肃国营黄花农场,之后一直隶属于省农垦总公司。
1985年,黄花农场为响应省上“兴河西之利,济中部之贫”的战略,先后安置中部18个县市近千户人家,1985年第一批移民来自榆中县,总共257户,1100多人。移民人口占农场总人口的50%,生产经营土地2万多亩,占农场现有耕地面积的50%。在农场的帮助之下,每户移民人均分到3亩耕地,一年安家,二年解决温饱,三年脱贫。安静了10年之久的黄花滩,再一次冲进了沸腾的生力军。农场对待移民和职工一视同仁,移民成了企业的重要的成员,他们和职工一起参与企业的各项事务。可以说农场富了移民,移民救了农场。
2002年3月,省农垦总公司改制为农垦集团有限公司,黄花农场依然是下属子公司。农场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上任一年,年轻的场长张积云说,黄花人面临着扭亏脱困的艰巨任务,也面临着走向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。
历经几千载,黄花滩看惯了边塞风云,弹指40年,农垦人开拓了数万亩沃土良田。战争远去,和平永驻,黄花滩卸下巩固边防的重任,又挑起了经济建设的担子,相信黄花人,一定能梅开二度再创辉煌。
第三代黄花人:迎接发展
(来源:黄花小鸽)
编辑:周欢 审核:王璞
往期好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