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三代人的神话-国营黄花农场

黄花小鸽 玉门历史文物 2023-09-19

      追寻黄花滩的历史,这里曾经是汪泽大国,汉代称其为“冥泽”,唐代称“大泽”,清代称“布鲁湖”。据《肃川志》载,布鲁湖在“玉门镇西北,宽百余里,长数百里……各泉泉水流入,散漫渗漏,湖北出泉数道,流经盐池,入于花海”。《山海经》中那位逐日的英雄夸父,饮于河渭,河渭不足,北饮大泽,中道而死。喜爱在边塞之上行吟的唐人也曾留下诗句:“白草城中春不入,黄花戍上雁长飞。”清代康熙北定天山,在此设下布隆吉营。雍正五年,工部侍郎马尔泰西巡留下《布鲁湖》七律一首:“……浩渺波光通弱水,高低山势接昆仑。蒹葭芦荻秋风里,月映明沙见野鸳。”

  这个清代中叶还是一片汪洋的大泽,为何转眼间滴水不剩呢?有学者认为,布鲁湖水源来自疏勒河,疏勒河绕道而去,布鲁湖渐渐干涸。大约在120年前,湖水完全干涸,风吹沙盖,土地荒芜,白花花的盐渍泛上地面。清廷的营房坍塌了,几个年老多病体弱的戍卒也渐渐流落为庄户人家。布鲁湖的神话传说连同湖水一起渗入地下。

  “屯垦戍边”,“移民实边”。这片嘉峪雄关之外的神奇土地,曾是历代王朝巩固国防,屯兵养民的宝地。汉武帝时,戍边士卒曾在这片土地上屯田积粮。明王朝也选中了高台以西的广袤沃野,做为戍边屯区。清代中晚期,清廷忙于东顾,无暇西界,垦区缩小,留下了大片荒地。民国期间,曾在河西设立屯田验实区,安置抗战时期的退伍军人和黄泛区的灾民。这些被当地人称为“垦民”的移民军卒,到建国前夕所剩无几。黄花滩除了白花花的盐碱,只剩下执著的“胖姑娘”那永远灿烂的黄花。



第一代黄花人:戈壁惊开新天地

      1956年12月,沉寂的黄花滩,又冒起了人间烟火:省公安厅劳改管理局在此建立了劳改农场。

  1959年9月30日,省公安厅和农林厅决定将安西县十工农场与黄花的劳改农场对调,黄花滩上第一次挂上了“国营黄花农场”的牌子。同年,一队身着褪色军装的解放军转业官兵来到这里,红旗插在了不知是哪朝哪代旧营房残存的废墟上。官兵们支起窝棚,挖开地窝子,和着芨芨草,燃起炊烟,支起锅灶。劳动的号子划破长空,惊飞沙鸥。

  1963年11月,寒风刺骨。黄花农场的牌子被换了下来,“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一师第一团”的牌子高高挂起。黄花滩开始了新的纪元。

  这个农建十一师,沿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个师,甘肃农建兵团编为十一师,陕西农建兵团编为十二师,宁夏农建兵团编为十三师……当时,甘肃的农建十一师收编了河西地区的24个国营农场。敦煌、小宛、饮马、八一、下河清、黄羊河、条山都在收编之列。农建师的确是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,除了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之外,它的成员既有复转退伍军人,又有大批知识青年,还有大中专毕业生。



  1964年春天,兰州、西安、天津、北京、济南、青岛的近2万名支边青年和复转军人,身披大红花,在震天的锣鼓声中,踏上了向西进的列车。黄花滩的土地开始沸腾,红旗迎风而展,号子此起彼伏,高音喇叭播放着激越的进行曲。谈起那个年代,当年的老知青眼中放出光芒,身板突然挺直,那种豪迈的激情在时隔40年后,依然激动人心。

  短短的两年建设,昔日白花花的黄花滩上,垦出了6.1万亩平展展的土地,而且长出了激动人心的庄稼,多情的黄花被一望无际的绿色所代替。成行成排的白杨树苗,列成阵式,守卫着片片农田。然而,幼稚的白杨树守不住历史的风云。1966年,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,被另一种激情所取代。黄花滩的热情也被迅速转移,新垦的6万亩良田变成了嗷嗷待哺的婴儿,而她年轻的父母却无暇顾及。黄花滩断奶了!

  1969年1月2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,农建十一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。黄花农场被编为第一师第五团。1971年8月,兰州军区实行军队编号,黄花农场定编为915部队。

  岁月如梭,一个个牌子,一批批的人们,在黄花滩来了去,去了来。

 第二代黄花人:创伤与重生同在


1974年2月,农场取消军事管理体制,将各师所属企事业单位分交各地县管理,恢复国营农场和农垦管理体制。黄花农场变更为甘肃省酒泉地区国营农场。然而,黄花又一次的不幸也从此开始。文革结束之后,全国范围内知识青年大返城,黄花面临着严重的危机。1977年、1978年两年时间,约有70%的黄花人爬上列车,回归故乡。一时间,一万多人哗啦啦离去,黄花农场几乎成了空营。昔日的喧嚣归于死寂,成片成片的营房空空荡荡,农场路旁的林荫道也变得森森可怖。大量的良田无人耕种,重新长满了荒草,由于无人管理,碱色悄悄泛上地面,在阳光下刺人双目。“胖姑娘”那细碎的小花重新弥漫。

  1979年,省上成立了农垦局,各地区成立了农垦分局。酒泉农垦分局将黄花农场交于省农垦总局管理,改名为甘肃国营黄花农场,之后一直隶属于省农垦总公司。



  1985年,黄花农场为响应省上“兴河西之利,济中部之贫”的战略,先后安置中部18个县市近千户人家,1985年第一批移民来自榆中县,总共257户,1100多人。移民人口占农场总人口的50%,生产经营土地2万多亩,占农场现有耕地面积的50%。在农场的帮助之下,每户移民人均分到3亩耕地,一年安家,二年解决温饱,三年脱贫。安静了10年之久的黄花滩,再一次冲进了沸腾的生力军。农场对待移民和职工一视同仁,移民成了企业的重要的成员,他们和职工一起参与企业的各项事务。可以说农场富了移民,移民救了农场。

  2002年3月,省农垦总公司改制为农垦集团有限公司,黄花农场依然是下属子公司。农场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上任一年,年轻的场长张积云说,黄花人面临着扭亏脱困的艰巨任务,也面临着走向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。

  历经几千载,黄花滩看惯了边塞风云,弹指40年,农垦人开拓了数万亩沃土良田。战争远去,和平永驻,黄花滩卸下巩固边防的重任,又挑起了经济建设的担子,相信黄花人,一定能梅开二度再创辉煌。



 第三代黄花人:迎接发展


50年前的黄花滩,52万亩大的的荒原,还是一片死寂,遍地盐碱白花花。如今的黄花滩,并没有因为失去疏勒河的关爱而黯然销魂,她却以一排排参天的白杨,一块块丰产的庄稼,一处处鲜艳的啤酒花,深情地回报她的主人——甘肃亚盛集团黄花分公司(原国营黄花农场)。

甘肃亚盛集团黄花分公司(原国营黄花农场)现有土地总面积45.8万亩,其中:耕地12万亩,林地3.05万亩,水面0.2万亩。
总人口7044人,从业人员3800人,其中:参保职工931人,离退休职工1069人,政策性移民1442人,管理人员136人,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人。
总资产30152万元,其中:固定资产23776万元。总负债13161万元,资产负债率为43.6%。
种植作物主要有苜蓿草、食葵、茴香、孜然、枸杞、甘草、啤酒大麦、小麦等。已形成苜蓿草、食葵、茴香三个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。
10万亩天然草场为职工家庭农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,全公司羊只存栏数达30000只,肉牛存栏数达900头。
库容460万立方米水库坐落在青山分场上游,保障了青山分场万亩耕地调蓄灌溉,水库年产天然草鱼、鲤鱼、螃蟹40吨左右。
位于青山分场的6万亩天然红柳和万亩沙漠胡杨是难得的自然生态景观。
甘肃亚盛黄花分公司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商品苜蓿草生产基地之一。公司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,积极发展规模种植,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,扩大紫花苜蓿种植,已建设3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,同时配套建设全草块、草颗粒、二次加密捆加工生产线,公司恪守“求真务实,开拓创新”的企业经营理念,着力打造国内最大的优质商品苜蓿草生产加工企业,为中国奶业安全和发展,提供优质牧草。

半个多世纪的风沙,三代黄花人历尽艰辛,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。沙漠变良田,戈壁建新城,瀚海通大道,这惊人的奇迹,今天仍在延续。
爱生活,爱黄花!

(来源:黄花小鸽)

:               :


往期好文:

边关黄花营

阿拉伯人记载的玉门关在今玉门市

宋代地图证明古玉门关在今玉门市

西汉玉门关最初在今玉门市考

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

人形彩陶罐成为国家博物馆镇展之宝

最早玉门关位置之说又添力作 

100年前的玉门影像

玉门文物亮相国博

三十里井子墩:林则徐饮茶吃面的军台

西北边城骟马城:一座城池  一段传奇

塞城倩影——疏勒河流域古城堡图片展

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(四)

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(三)

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(二)

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(一)

疏勒国  疏勒县  疏勒河

小河的文化生命力

祁连山天堑古道昂藏沟考察

玉门千年独登山盐池史海钩沉

玉门赤金峡摩崖石刻初步考证

一个有三座古城的小城

斯坦因笔下的玉门黄花营

长城脚下黄花营

甘肃老“寿星”玉门  2140岁啦!

火烧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

唐代玉门军、玉门县及玉门军道考

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

玉门昌马东大沟关隘遗迹初探

玉门考古100年

那河  那城  那文化 ------玉门寻古

诗歌  千百年来为一座城市传唱

玉门市玉门镇古城调查初探

千年玉门

一首诗  一座城——绵延千年的诗意之城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